一、起源
1.方案:
(1)1990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勞作科主任李查特最先提出。
(2)由學生自己計畫,然後照著計劃去進行的方法。
(3)方案的過程是先有計劃,次有設計,再有發展,最後形成一個成品。
2.方案教學法:
(1)1908~1911年間,史蒂文生首先提出,在美麻省職業學校的農業科採用。
(2)根基於「以兒童為本位」的理念,強調孩子自主性的學習,重視孩子內在的學習動機,但不忽略教師引導的角色,針對兒童感興趣之特定的主題,所進行之深入研究。
(3))杜威及克伯屈皆提倡方案教學法在教育上的應用。
二、意義
1.是針對幼兒感興趣之特定主題,由師生共同計畫或幼兒自己計畫,對一個主題或論題做更深入的探討。
2.它不是一個新的教學法,而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強調幼兒自主性學習,重視幼兒內在動機,更是一個教與學的互動過程,教師與孩子都是教室情境的主人。
三、特性
1.完整性。
2.活動的平衡性。
3.生活性。
4.挑戰性。
5.共生意識性。
6.主動性。
7.互動性。
8.深入性。
9.參與性。
10獨特性。
四、實施程序
方案課程屬非結構性課程,在設計教學計畫的程序如下:
1.選擇主題:視學生經驗、能力、老師的能力,等不同情況來決定。
2.探究範圍的決定:主題網的製作使主題更明確,可透過團體以腦力激盪方式發展而得。
3.探究方向”可用6W(why、what、when、who、where、how)問題敘述決定探究方向。
43方案課程規畫及流程表:主題網提供「內容」的指標,此項所提供的是老師整個教學目標、刑式、內容及流程。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