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特梭利
1.“全人”教育模式(The Whole Child Approach)。蒙式教育的目地在於協助幼兒全方位的發展自我潛能。各項的活動均朝向促進幼兒社會技巧、情緒、身體動作協調與認知準備等能力的均衡發展。在教師專業與細心的規畫全方位的課程下,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享受學習的過程,確保幼兒發展自信的機會,以及提供充分的學習經驗。
2.提供以三個年齡層為一個階段的敏感期教學方法(如3-5歲、6-9歲、9-12歲、12-18歲等階段)。
3.相信幼兒是一位能自主與自決的個體。
4.教師在環境中觀察幼兒是持續發展課程的基本要件。
5.在一個符合幼兒身高尺寸的設備環境中(微觀世界)幼兒能自行順暢運作。
6.家長參與子女的教育、健康與衛生保健是幼兒入學的先決條件。
7.「吸收性心智」(The Absorbent Mind)會在每一個敏感期階段幫助幼兒在環境中,以無限的潛能精鍊各種適應未來社會的技巧與能力。
8.教具有自我控制錯誤的特色。
(三)蒙特梭利教育模式的四大要素
蒙特梭利教學法四大要素如下(許惠欣,1979):
1.幼兒
(1)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相信幼兒應依內在紀律成長。內在紀律是以自由與規律相互運做為基礎。內在紀律是幼兒發展創造力的基礎。
(2)相信幼兒能尊重、不破壞、不干擾他人的活動
(3)相信幼兒在適當的情況下,希望自己能有作決定的機會。
(4)社會行為的發展,是幼兒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自發性的形成團體進行或與同儕學習的活動中發展出來。
2.完善的環境:蒙特梭利教學法中最重要的元素之一就是「預備的環境」(Prepared Environment),在此環境中幼兒能獨立的學習、自由地動手操作、依據自己的速度成長與學習。
(1)為能促進自我指導學習的模式產生,教師必須布置一個全方位學習的環境包含空間、活動室、教材與社會組織氣氛來協助學習者。教師為幼兒細心準備有秩序與安全、適合團體需求與個別差異的環境。
(2)教師提供必要的資源,包括提供一個充滿安全與積極的組織氣氛,以鼓勵幼兒的學習。由此教師獲得幼兒的信任,促使幼兒願意學習新事物與建立自信心。
(3)蒙特梭利的學校環境是以主題結合教材布置學習區,如烹飪、清潔、植栽、藝術、飼養動物、語文、感官、數學、自然科學等學習區。在這些學習區幼兒隨時視興趣而移動,不會待在桌子前面進行靜態的學習。
(4)對幼兒所選擇的操作活動,視幼兒的需要進行,沒有時間的限制。
(5)所有的活動—如日常生活練習、數學、語文、科學、歷史、地理、藝術、音樂等學習,都可能在同一天的作息中隨時隨地以混齡、統整課程、不同程度、同儕學習、以及教師細心觀察、個別課程與紀錄的方式進行。
(6)混齡組合讓不同年齡層的幼兒彼此互動學習。常見的混齡分組為3-6歲、6-9歲、9-12歲。
(7)每一間教室就是一個讓幼兒生活其中,發展其善良的本性與生命意義的完整社區。
3.教師
(1)蒙特梭利教師原稱為「指導員」(Directress),其角色包括環境的設計者、資源提供者、行為與教材的示範者、協助學習的輔導者、紀錄者與無時無刻的觀察每一位幼兒的行為與成長。
(2)蒙特梭利教室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教師角色,有別於傳統教師「教」的角色,蒙式教師角色為「以啟發與輔導的方式」伴隨幼兒進行學習活動。
(3)在幼兒個別的學習活動過程中,教師會給予具體而務實的協助,如教師對幼兒會給予簡潔和明確的指導,以免幼兒對所學的概念混淆不清
4.教材
(1)蒙特梭利依據觀察幼兒的行為,發現其興趣並一再練習的活動,然後設計製作多元符合具體性、順序性與具自我控制錯誤的教具,以協助幼兒的學習,使其能透過具體教具的操作,進而發展抽象知識概念。
(2)教具含有「具體」的概念,即依據感官操作而非抽象思考的原理。幼兒不斷地以感官操作探索教具建構概念。如幼兒透過操作而發展其感官的分辨、比較與分類的能力。
(3)從教具的「自我控制錯誤」特性中,幼兒能清楚明確知道錯誤何在。從培養自我檢視的能力,幼兒能自我教育,此即蒙特梭利所謂的「自動教育」(auto-education)
(4)重視學習活動前經驗的類化,使幼兒對新概念的學習駕輕就熟。
(5)課程中所謂的「練習」就是幫助幼兒發展獨立照顧自己的能力。
(四)蒙特梭利學習環境的規畫原則
以下簡述蒙特梭利學習環境的規畫原則與設計要點(王仙霞,1996):
1.以幼兒為中心的學習
(1)環境中的設備符合幼兒的尺寸。
(2)提供幼兒個人的置物空間。
(3)教材的放置方便,以利幼兒拿取與歸回。
A.窗戶高度讓幼兒容易欣賞窗外的景物
B.教材的設計符合幼兒發展與社會文化的需要
C.戶外活動場地具有幼兒大肌肉活動的設備
D.家具設備(符合幼兒的身體尺寸便於幼兒搬移)
E.活動室內提供幼兒專用地毯或地板墊,以利進行學習活動
2.自由開放
(1)活動室內的動線適宜
(2)活動室內有充足的空間讓幼兒自由活動
(3)戶外活動場地有充足的空間讓幼兒自由活動
(4)有足夠的設備能讓幼兒自由使用
(5)不作獎懲比賽的佈告欄設計
(6)採用開放架式的教材擺設櫃
3.美感與溫馨的氣氛
(1)環境的佈置像一個家
(2)環境的佈置簡潔、令人覺得舒服與溫暖
(3)色彩的搭配選用明亮柔和
(4)戶外活動場地動靜態區域之間的規畫配置均衡
(5)戶外活動場地設備軟硬(如沙地、水泥地等)之間的規畫配置適當
(6)戶外活動場地的日照區域和樹蔭區域的分配均衡
4.秩序性
(1)以發展生活自理、感官、認知、語文、創作等能力,做為活動室空間規畫的原則
(2)教材的擺放依各項教育領域(日常生活、感覺、數學、語文、多元文化)的性質分類
(3)各類教具依學習的次序(由易到難、簡單到複雜、具體到抽象、近到遠)陳列
(4)教具的擺放位置由上往下、左至右或右至左,放置整齊
(5)各類教材有固定的放置位置
(6)整體環境的布置井然有序
5.真實自然
(1)教室內各種活動設施以真實可用的物品為原則,而不是仿造的玩具
(2)環境中提供幼兒照顧動植物,與自然做最真實接觸的空間或設備(如室內外植物、動物園、菜圃等)
(3)提供幼兒觀察自然的實驗器材(如放大鏡、顯微鏡、風向標等)
(4)日常生活練習的用品是生活中常用的真實物品
6.社會生活
(1)是一個混齡的學習環境,並鼓勵幼兒之間社會互動的安排
(2)環境中提供幼兒群性活動的設施
(3)設備器具容易清理,便於幼兒養成使用後清理的責任心
7.教材與教具
(1)同一種類教材的提供以一份為原則
(2)教材的設計能吸引幼兒的注意
(3)教具具備單一性(孤立性)的特質
(4)教具的設計具有自我控制錯誤的功能
(5)教材的提供符合多樣化的原則
(五)學習區的功能與設備
蒙特梭利教學的環境常見的學習區包括日常生活練習區、感官學習區、數學學習區、語文學習區及多元文化學習區,在各區所出現的設備多稱為教具,以下說明各學習區的功能與設備:
1.日常生活練習區:透過基本動作(走路、站、坐、搬、摺、倒、縫、切等動作)的訓練及生活常規的培養,讓幼兒發展出照顧自己(如生活習慣的養成)、社會互動行為(如打招呼、用餐禮儀)與照顧環境的技能,並由此發展出獨立性、秩序感、專注力、自信心與自主性。日常生活練習的器材特色之一就是符合真實性、實用性與當地民俗文化的原則,如切水果就以真實的水果與水果刀為材料,惟教師須示範切水果的安全程序。本區的材料都是取自生活周遭的用品,如掃帚、畚箕、衣服、穀物、刀子、茶杯、打蛋器等,並由教師將這些用品依據功能設計成一份一份的「工作」放置教具櫃上,提供幼兒自由選擇,經教師示範後自行練習。
2.感官學習區:蒙特梭利感官區的教具功能在於幫助幼兒各種感官感覺的發展,以及對於環境敏銳觀察力的培養。感官區的教具可以感覺分為六類:第一類視覺教具,包括帶插座圓柱體、彩色圓柱體、粉紅塔、棕色梯、長棒、色板、幾何拼圖櫥、二項式、三項式、建構三角形組、幾何立體組;第二類觸覺教具,包括觸覺板、布盒;第三類聽覺教具,包括聽覺筒及音感鐘;第四類溫覺教具,包括溫覺瓶及溫覺板;第五類嗅覺教具的嗅覺瓶;第六類味覺的味覺瓶。
3.數學學習區:蒙特梭利數學教育包括算數(數的認知與四則運算)、代數(數的抽象)、幾何(抽象的抽象);幼兒期的數學是以算術教育為主。
數學教育的功能有二:(1)讓幼兒有系統地學習、瞭解邏輯性的數量概念,奠定未來學習的基礎;(2)培養幼兒對整體文化的吸收,以及學習人格形成時所需的判斷力、理解力、推理力、想像力等。
算術的教具大約可分為五類:(1)1-10數量的認知,如數棒、砂紙數字板、數棒與數字板、紡綞棒箱、數字與籌碼;(2)十進位的運作,如賽根板I與II、串珠鍊、銀行遊戲、郵票遊戲、點的遊戲;(3)記憶性工作:加法接龍遊戲、加法板與心算板、減法板與心算板、乘法板與心算板、除法板與心算板;(4)銜接抽象工作:小數數架;(5)分數:分數介紹、四則運算。
4.語文學習區:從傾聽、聽故事、語言表達、閱讀繪本,豐富孩子的語彙和字彙開始,漸進至寫、讀、分析辭類句型等活動,其目的為幫助幼兒更有自信的表達自己,與對外界能順暢的溝通。語文的教具包括寫前準備的教具(砂字板、金屬嵌圖板、活動拼音符號)、幼兒繪本、紙上作業。
5.多元文化學習區:透過幼兒種植、飼養動物、瞭解時間與周遭的地理環境,進而想像天文世界等的活動,培養幼兒對自然科學的愛好、認識事物的方法、激發好奇心與求知慾、肯定自我文化與接納其他民族的胸懷。多元文化的教具包括地理教具(如砂紙地球儀、地球模型、地形和卡片配對、實際地形卡對照、世界輪廓圖、彩色地球儀、全世界拼圖、地理圖櫥、各洲國家名稱、各國國旗)、生物教具(如生命與無生命的界定、動植物的介紹、動植物的構造)、歷史教具(如建築、交通、風景、人文、年月日、節慶、時鐘)及音樂(如音調、音色、音樂欣賞、樂器的認識)。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