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下列哪一種教師「圖像」符合「教育歷程就如同塑造陶土之過程」的隱喻?
(A)教僕
(B)經師
(C)人師
(D)訓練員
1.教樸:源自希臘時期,地位低下,唯唯諾諾、照本宣科,沒有獨立的人格特質
2.經師(教書匠):博聞且訓練有素,具教育專業知能,收取高學費、傳授知識以應付考試
3.訓練員:教育即訓練,獨斷、灌輸洗腦,集體、照章管理,如行為主義、教育萬能
4.人師:為導師、楷模,教育愛、有教無類、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因材施教
謝富勒Scheffler:《教育的語言》提出隱喻和口號,並加以分析
謝富勒:教育的隱喻
1.接生(有機):由內而外引出
→蘇格拉底-產婆法、孔子、理性主義
2.塑造(捏陶):如泥土的塑造,強調教師主動
→華生、教育萬能、行為主義、經驗主義
3.雕刻:本質與過程如雕琢石頭或美玉,學生有個別差異,要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由外而內雕琢
4.生長:對權威的反抗(兒童本位),學校=花園、學生=花木、教師=園丁
→杜威、實驗主義(導其生長,而非任其生長)
其他隱喻
1.撞鐘(扣鐘):重視學生自發性。學生問越深入,老師答得越深入。如敲鐘敲得越大力,鐘響就越大聲
→禮記學記: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
2.鑄劍:千錘百鍊、勤勉努力方得成器
→精粹主義、教師教材本位
教育口號:是鼓勵教育運動的主要觀念與態度的信念,可說明並助長整體精神,對成員提出保證和鼓舞。但口號應得到獨立的驗證,因為其在方式上不嚴謹,頗為通俗,不經嚴謹的思索便會被熱情地、不容置疑的傳誦
補充相關題目
1.下列那一種有關教育的隱喻(metaphor)合乎兒童本位的教育要求?
(A)教育即塑造
(B)教育即雕刻
(C)教育即生長
(D)教育即有機
2.李校長極重視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養成,於是想援用教育隱喻中的生動意象來激勵全校師生,以形成「學生主動學習」為基礎的教學型態。下列哪一種教育隱喻最能貼切傳達李校長理想的教學意境?
(A)教育即撞鐘
(B)教育即塑造
(C)教育即雕刻
(D)教育即鑄劍
3.蘇格拉底(Socrates)時常使用不斷詰問對方的方式,由內而外地引發對方天生本有的觀念與知識。下列哪個隱喻較能表達蘇格拉底此種教學法?
(A)教育即生活
(B)教育即雕刻
(C)教育即接生
(D)教育即灌輸
4.近來社會上流行以「虎爸或虎媽」稱一些父母,她/他們常以相當嚴格的方法,督促兒女努力向學。這樣的教育理念最不符合下列哪一種教育或教學的隱喻?
(A)扣鐘
(B)塑造
(C)雕刻
(D)鑄劍
5.有關教育口號之性質,何者為非?
(A)強調概念的認知意義
(B)有其正面和反面所要表達的觀念與態度
(C)注重概念之宣傳與說服作用
(D)提供教育運動的動員符號
6.反學校化理論 (deschooling) 所提「學校已死」,和臺灣快樂學習聯盟所提「饒了孩子吧」,這些詞句的內容性質上是一種:
(A)教育隱喻
(B)教育定義
(C)教育口號
(D)教育規準
7.如果學校教師教學凡是以賺錢為目的,或者只重視考試與成績,是屬於哪一種教師角色的「樣相」?
(A)教僕
(B)教書匠
(C)人師
(D)訓練員。
8.常聽到批評某教師為「教書匠」,而不是「教育家」。下列何者屬於「教育家」不同於「教書匠」所獨特擁有的特徵?
(A)豐富的教材知識
(B)純熟的教學方法
(C)奉公守法的精神
(D)聖哲般的胸懷與抱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