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教師在端午節時除介紹一般常見的粽子之外,也介紹了客家粽、湖南粽和原住民的 小米粽。依據班克斯(J. Banks)提出的多元文化課程設計取向,這是屬於下列何者?
(A)附加取向(The additive approach)
(B)社會行動取向(The action approach)
(C)貢獻取向(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
(D)轉型取向(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貢獻取向(The Contribution Approach)。
在不影響主流課程結構下,接納和認識學生的不同文化背境,有效地把不同學生族群的文化元素(如節日、風俗習慣、服飾、飲食和英雄㆟物等)附加於主流課堂內容之中。
附加取向(The Additive Approach)。
從主流課程入手,在原有課程結構上,加入新的多元文化內容、概念和課程單元等。
題型1.新臺灣之子日益增多,教師在不改變既有的課程架構下,特別規劃了「新移民週」, 邀請幾位印尼及越南籍家長到學校來介紹東南亞文化特色。此種教學,較接近為 班克斯(J. Banks)的哪一種多元文化課程模式?
(A)附加模式(additive approach)
(B)轉型模式(transformation approach)
(C)貢獻模式(contribution approach)
(D)社會行動模式(social action approach)
答案為A附加模式 / 在不改變課程架構的情況下,加入了新移民週。
題型2.王老師在音樂課教導和弦概念時,介紹烏克麗麗(即夏威夷四弦琴)的文化背景,並欣賞烏克麗麗的演奏曲。此屬於下列何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
(A)貢獻模式
(B)行動模式
(C)附加模式
(D)轉化模式
答案為C
轉型取向(The Transformation Approach)。
從不同學生族群的觀點出發,重組主流課程結構,協助學生對多元族群的立場有新的認識。
題型:近來多元成家修正草案引發社會爭論,楊老師於上課時播放正反兩方論辯的影片, 並要求學生從贊成與反對者的立場思考同性婚姻的議題。此屬於下列哪一種多元文化課程設計的模式?
(A)附加模式
(B)貢獻模式
(C)轉化模式
(D)行動模式
答案為C / 使學習者可由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觀點去看各種議題、概念、文化現象、社會問題等等,也因此對於一些課程的基本目標、架構與本質做適度的調整。
社會行動取向(The Action Approach)。
基於上述轉型取向,融入新的元素和不同族群觀點,培訓學生個人及社化學習。從而鼓勵學生檢視個㆟對不同族群的評價和觀點,並在個人及社會公民的問題上作主出自主。
以社會事件或歷史事件為焦點,來統合各族群的觀點、經驗或感受。它讓學生從不同族群的觀點探討社會重要議題,進而對社會問題作成決策,採取反省性的行動。